電 話:0817-2801866
投訴電話:0817-2812233
網 址:www.limeide.com
滴水匯成河
滴水匯成河
作者:梁竹西
對保險人故事的收集,開始于09年的夏天,那時我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實習。在這篇文章里,我會盡力用紀錄片的筆觸,來捕捉三個平凡保險人的點點滴滴。出于隱私保護的考慮,本文中的主角都使用化名;但是熟悉我的人,一定會敏銳地認出我寫的是誰:因為他們都是我們保險人這個群體中最可敬的一員。
第一位保險人是郎阿姨,是一位壽險代理人,我為她做了兩個月的兼職助理。陳女士是我印象很深刻一個客戶,那時剛剛遭受了喪女之痛,郎阿姨代她辦理了理賠手續,結案前要我陪同去看望她,地點在莘莊。陳女士狀態很差,見面后一直哭個不停,雖然從索賠書上已經知道了事故梗概,但聽一位絕望的母親親口訴說整個過程,仍讓人感覺悲傷到窒息:女兒興高采烈地跟母親告別,騎上電動車穿過馬路,不小心闖入了大貨車的視覺死角被撞飛,陳女士緩過神叫來救護車,在距醫院還有兩個路口時,女兒停止了呼吸。當時的我經歷的實在太少,面對哭得蜷縮成一團的陳女士顯得有些手足無措,不知要怎樣安慰才好。郎阿姨起身坐到陳女士的沙發上,輕輕環抱著她,跟她分享了自己失去老伴的經歷,講述了自己從震驚、悲傷、麻木到慢慢平復的故事,告訴她我們懂她的感受,一切都會過去的,時間會撫平一切。
那一天從陳女士家里出來已經很晚了,坐在地鐵上,我問郎阿姨:陳女士跟你很熟嗎?郎阿姨臉上飄過一絲苦笑:不熟。沉默了一會兒,郎阿姨給我講了她與陳女士的故事:陳女士是老紀介紹過來的客戶,當時老紀就說,陳女士這個人比較難搞,多擔待。果然,跟了半年多陳女士終于同意跟郞阿姨見面,但是要求晚上九點半在莘莊的家里見面。七八月的上海經常過臺風,那晚雨下得很大,打不打傘其實沒什么分別,出了地鐵站,郞阿姨望了望瓢潑的大雨嘆了口氣,還是硬著頭皮趕了過去,到陳女士家時已經渾身濕透。那晚陳女士還約了其他兩個代理人,只有郞阿姨一個人去了,最終簽了單。在出家門時,陳女士得意地挑了挑眉毛,你看我的方法多好,你們這幫賣保險的,考驗考驗就知道誰更靠譜。我吃驚地望著郞阿姨,居然還有這樣的客戶?郞阿姨淡然地笑了笑。在下車換乘之前,郎阿姨對我說,以后盡量少聯系陳女士,不是躲著她,而是見到我們她就會想起傷心事,做我們這行的注意不要跟別人添堵。
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五年,可是現在想起來還是眼角濕潤,郞阿姨是第一個讓我把平凡和偉大這兩個詞聯系到一起的人,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大愛無疆吧。就像郞阿姨曾經跟我講的那樣:簽了那么多保單,最開心的事還是把賠款送到客戶手里的那一刻,那一刻才能感覺到自己身為保險人的價值——在人最需要的時候送去關懷。
第二位保險人是老朱,一位財產險銷售。老朱謙和博學,是跟我很要好的同事。有一次我開車送他去拜訪一個姓曹的老板,曹老板喜歡現代油畫,在寫字樓里掛滿了新銳藝術家的作品,上保險時卻發現保險銷售們紛紛婉拒。老朱開玩笑說這個風控肯定做得一塌糊涂,到時候要摒摒牢,給足人家面子。事實比我們預想得還要差:所有畫都是裸掛,煙感探頭有很多死角,好幾幅畫掛在員工餐廳,最可氣的是一幅七百萬的畫居然有加濕器對著吹。我拉了拉老朱的衣袖,示意他別看了走吧,老朱讓我再等等。在會議室里坐定,老朱列舉了查勘中發現的隱患,講了很多類似賠案的前因后果,然后跟曹老板講:按照現狀確實不能保,但是我們可以推薦幾個在包裝展覽方面很有經驗的供應商,希望對您有所幫助;在風險狀況改善后,我們可以繼續談。
從曹老板那里出來,我問老朱這個標的條件這么差,干嘛浪費時間?老朱點了一根煙,想了想跟我講:你們年輕人有時候少的就是耐心,沒有人可以一開始就做得很好,要給自己和客戶一個進步的機會。我剛剛出來做藝術品時也什么都不會,甚至連陶器和瓷器都分不清,沒人愿意搭理;但是我很好學,展廳倉庫跑得多了,慢慢也能明白個一二三;再后來,哪道工序哪家公司做得最好都一清二楚,甚至可以給圈里人牽線搭橋;在這個過程中好多人因為我的介紹拓展了生意和人脈,客戶的安全標準也慢慢提高了,看上去我們是無私奉獻,可是到頭來我們保險公司也從中受益:擁有更忠實的客戶和更好的賠付率,何樂而不為?
老朱的一席話至今振聾發聵,樸實無華的言語道出了做生意的真諦:換位思考,謀求共贏。用專業知識幫助客戶解決技術難題,用人脈資源幫助客戶獲得發展機會,成就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。我想,這種聰明經營才是服務精神的極致。
第三位保險人是希子,是一位責任險核保。希子是一個文靜熱心的小姑娘,我們都喜歡找她核單子。前幾天希子告訴我她要離職了,準備去英國讀個精算碩士。我很訝異:在公司不是做得很好嗎,為什么要走?就算讀書,為什么要學精算這么折磨人的專業?希子把頭發縷到耳后猶豫了一下,跟我講了她的故事。希子從小品學兼優,從初中到大學一路保送,表面看上去很文弱,其實內心很要強。工作之后希子并不快樂,她負責的是責任險里比較新的險種,比如董事責任、產品召回等,這些險種有一個特點:中國人沒有定價權,所有的報價都要詢到海外。一次希子幫業務員劉姐安排一個產品召回,陪同劉姐拜訪客戶、排查風險、設計方案,整個過程下來感覺各方面都很理想,可是詢到海外,老外卻以產品沒有國際認證為由拒絕報價;希子說這個產品銷售僅限中國,所以中國認證可以說明問題,老外勉強答應報價,又提出需要安排資質審查,而最快的審查也要在兩個月之后。這樣一拖再拖,客戶忍無可忍,中止了與公司的合作。得知情況,劉姐打電話劈頭蓋臉地痛罵希子,什么難聽的話都講了出來。那天下午,希子一個人抱著膝蓋在樓梯間冰冷的地板上坐著哭了很久,很委屈也很內疚。老外不了解中國市場,這樣的故事幾乎天天發生,希子感覺自己每一天都在各種道歉中渡過,這一次只不過比較激烈而已。
靜心細想,希子遇到的問題不過是一個更大問題的縮影。中國保險業其實存在一個技術缺陷:重銷售輕分析。每年幾萬億保費洪流背后缺乏扎實的精算分析,不了解風險狀況就沒有定價權,因此處處受制于人,這就是中國保險業的阿基里斯之踵。作為資深學霸,希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去挑戰精算師這個職業,讓自己不用再滿懷歉意地面對辛苦的業務員、耐心耗盡的客戶,做一份真正令自己開心,同時對行業有益的工作。
用希子自己的話說,她希望做個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。希子仿佛一只起飛的雛鷹,渾身上下散發著昂揚向上的青春光輝,正是這份踏實與浪漫,讓我看到了中國保險業的未來。
保險人的故事很多,作為這個群體最杰出的代表,郎阿姨、老朱、希子的故事折射了三代保險人的堅持與選擇。在他們身上,我看到了保險人真誠無私的人性關愛、睿智溫厚的服務精神和獻身行業的使命情懷。感謝千千萬萬的保險人,滴水匯成河,沒有他們的辛勤耕耘,就沒有中國保險業的欣欣向榮。祝愿中國保險業如同長江黃河,一路劈山開岳、奔騰不息;祝愿中國保險人如同涓涓溪流,永遠自由、澄澈、清新、灑脫。